第七届编委会

名誉主编

余少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

高速光通信系统

 

 

 

主编

李汉兵

教授级高工,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光纤通信

执行主编

肖   希

教授级高工,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硅光器件

 

 

 

高级顾问

李乐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字信息传输与通信网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信与信息系统

苏东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磁干扰、电磁兼容领域

吴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端集成电路、微电子工艺

陈良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导体光电子

周炳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信息光电子

张清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一代复合材料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用光学

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

毛   谦

教授级高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数字通信、光网络、光通信系统

 

 

 

国际编委

Connie J. Chang-Hasnain

院士/OSA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伯克利加州大学)

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性质和器件,宽带光通信,VCSEL,光学微机电结构

Victor C. M. Leung

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电信网络和信息系统、通信网络以及云计算

Zhipei Sun

教授,芬兰阿尔托大学

纳米光子学、超快激光器、非线性光学以及电磁学

Keisuke Goda

教授,东京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武汉大学技术科学研究所

光子学、激光光谱学、生物成像、物理化学

Luís Carlos

教授,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聚合物物理学、分子/原子物理学

Xianshu Luo

研究科学家,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微电子研究院 基于光学微腔的硅基光子技术

Ke Wang 

副教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光无线技术、物联网(IoT)、车联网通信、电信中的机器学习、光集成电路、6G下一代网络、光学内部集成电路

Rui Lin

研究员,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光通信、光量子网络

 

 

 

委员

陈弘达

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光电子与微电子集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

陈   亮

教授级高工,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

无线通信

陈   伟

教授,上海大学

光纤光学、新型特种光纤科学研究及工程化应用

陈章渊

教授,北京大学

高速光传输系统、光网络和光子器件

迟   楠

教授,复旦大学

高速调制光传输机制与技术、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和光电子集成器件

贺志学

教授级高工,鹏城实验室

高速光通信系统

胡强高

教授级高工,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器件和无源器件

胡卫生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高速光通信系统

吉   萌

教授级高工,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

纪越峰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光通信与宽带信息网

江   山

教授级高工,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器件

李诗愈

教授级高工,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

隆克平

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下一代光互联网结构、光突发交换技术及光网络模型

罗   鸣

教授级高工,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一代超大容量光通信技术

任晓敏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光纤通信与光波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学

苏翼凯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硅基微纳光子结构中的高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应用基础研究

陶   金

教授级高工,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空间光无线通信

谢世钟

教授,清华大学

光纤通信与宽带光纤网络

闫连山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光子学与未来通信

余建军 教授,复旦大学 高速光纤通信技术

于晋龙

教授,天津大学

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技术

朱宇霞

教授级高工,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以及多网融合接入系统

     

领域副主编

余   宇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光通信、光电子集成器件、光信号处理

 

 

 

青年编委

蔡鑫伦

教授,中山大学

光电材料、器件及其集成子系统

   

副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

数字信号处理、新型通信编码调制;信息论、纠错码;光纤传输系统建模、非线性补偿

陈伯文

副教授,苏州大学

光纤通信,光网络资源优化/光网络生存性, 光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 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

陈   超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混合集成激光器、微纳集成光子器件以及光纤光子器件

陈   晨

研究员,重庆大学

无线光通信、光通感一体化

陈   赟

教授,复旦大学

高能效多模通信基带芯片设计,智能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VLSI实现,超材料主动控制系统

董建绩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微波光子学,集成光学

杜江兵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

光电子集成、大容量光传输

高震森

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高速光通信、保密光通信、混沌激光、宽带光接入网、光网络

顾乃庭

研究员,中科院光电所

光学成像技术、光场探测技术

郭忠义

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

智能传感器件与系统,偏振智能信息处理、雷达信息处理

何晓勇

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

太赫兹波技术、石墨烯光电子学、可调谐超结构器件设计和表面等离子激元

胡   挺

教授,上海大学

微纳光电子器件、超构表面光学元件

霍佳皓

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光纤通信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物理层保密光纤通信

   

副教授, 深圳大学

光电子集成器件,硅基光子集成器件, 高速光通信及光信号处理, 基于微纳光结构的光场/光谱调控

李   响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光纤通信,光纤传感

   

副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数据中心光网络、光网络生存性、光网络安全、软件定义的光网络(SDON)

李泳成

副研究员, 苏州大学

骨干光网络,数据中心光网络,卫星光网络,绿色光网络

刘安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子集成、微纳光子器件及应用

刘   海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光电检测、探测与成像、光电技术、集成光电子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太赫兹器件及成像技术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集成微波光子学、智能光子学、集成光子器件

刘   柳

研究员,浙江大学

硅基激光器、调制器、光集成

卢锦胜

博士后,哈佛大学

微纳集成光子学

马   帅

副研究员,鹏城国家实验室

可见光通信,通信定位一体化,AI赋能无线通信和网络信息论

祁   楠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

沈世奎

研究员,中国联通研究院

光纤光缆、光模块和光网络领域的新技术、标准制定和应用部署

   

副教授,天津工业大学

光纤与太赫兹光子学、智能光子学技术

时尧成

教授,浙江大学

光通信器件,光互连、光传感用光子集成芯片

谭   旻

教授,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

光电融合芯片设计

田永辉

教授,兰州大学

集成光子器件

王   富

副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光通信、空间光网络组网

王金元

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

可见光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

王   磊

教授级高工,鹏城实验室

光子集成芯片

王梦宇

副教授,南昌航空大学

微腔光学与高精度传感、精密检测、光学传感、窄线宽激光器、微腔光频梳等

韦克金

教授,广西大学

芯片化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与实验

熊   兵

副教授,清华大学

高速半导体激光器、高速光调制器、高速\高功率光探测器

徐   科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性能微纳光电器件、大规模光电集成芯片

徐小川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集成光子器件、片上光子系统、 光芯片控制电路

薛旭伟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面向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的光交换器件与组网技术 

杨   超

正高级工程师,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纤传输技术、高速光纤接入及子系统技术、高速数据中心光互联技术

杨   慧

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中短距光通信系统

姚海峰

副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

空间激光通信与红外探测

叶   楠

副教授,上海大学

光子集成芯片

余礼苏

副教授,南昌大学

5G/6G 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可见光通信,水下通信

袁仁智

特聘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

紫外光通信定位一体化、卫星激光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 量子增强检测、量子分辨、量子感知

张   浩

副研究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波光子与单光子探测, 薄膜铌酸锂及器件, 硅基光子器件逆向设计

张继斌

研究员,郑州大学

面向可见光通信应用的新型半导体发光与探测器件

张佳玮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数据中心全光交换与组网技术、光纤/无线融合网络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张   教

副研究员,紫金山实验室

面向5G-A/6G的光子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技术、光电融合通信技术、光纤无 线融合接入技术

张文甲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智能光子互连与计算技术

张   旭

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

算力光网络、软件定义网络、弹性光网络、网络优化

郑庆河

副教授,山东管理学院

无线通信、光通信、信号处理、网络技术、人工智能

朱睿杰

教授,郑州大学

卫星光交换、卫星光组网、天地一体化光网络

庄培显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