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编:
姓名:余少华
职称: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单位:鹏城实验室
个人主页: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4957/index.html
余少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2016-)、光通信委员会主任(2013-),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22-)、国家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20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2017-)、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2018-)。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和863等十余国家项目,均实现成果转化和大量应用。2008-2021年任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起任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2010—2014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他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2件(其中美国专利7件),发表论文167篇,出版著作4部。以他为唯一发明人的专利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项、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3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0),湖北省最高科技奖(2006)和全国劳模称号(2005)。从2003年起作为博导,指导近28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其中7位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
海外编委:
姓名:常瑞华
职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工作单位:伯克利加州大学
个人主页: https://www2.eecs.berkeley.edu/Faculty/Homepages/chang-hasnain.html
女,于1982年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1984年硕士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位;1987年博士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8年2月7日,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性质和器件,宽带光通信,VCSEL,光学微机电结构。伯克利加州大学纳米光电子研究专家,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共同院长、核心科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组主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客座教授,新加坡伯克利联合研究中心首席学术官。
姓名:梁中明
职称: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
工作单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个人主页:https://people.ece.ubc.ca/vleung/
梁中明,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现为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特聘教授,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UBC荣休教授暨无线网络与移动系统实验室主任。曾获选IEEE通信学会的杰出报告人,担任IEEE Network,IEEE Acces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一流期刊的编委,在无线网络和移动系统领域发表1300余篇学术论文和著作,并在众多国际会议的组织和学术委员会中发挥领导作用。有多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奖,包括2017 IEEE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奖,2017 IEEE Systems Journal最佳论文奖,2018 IEEE CSIM最佳论文奖,2019 IEEE TCGCC最佳论文奖,并且多次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高引学者。是2011年UBC Killam研究奖,IEEE温哥华分会一百周年纪念奖,2017加拿大电信研究奖,2018 IEEE绿色通信与计算科委会优秀科技成就奖,及2018 ACM MSWiM Reginald Fessenden奖的获得者。
姓名:Keisuke Goda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京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武汉大学技术科学研究所
个人主页:http://www.s.u-tokyo.ac.jp/en/people/goda_keisuke/
Keisuke Goda,东京大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武汉大学技术科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01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学位。在MIT,他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小组从事量子增强技术的研发工作,该组因探测引力波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加入UCLA电气工程系,从事基于激光的超快光学成像和光谱学以及微流控生物技术的研究。2012年,加入日本东京大学;2019年,成为UCLA和武汉大学技术科学研究所的兼职教授。他发表了30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申请了30多项专利,获得了日本科学院勋章、SPIE生物光子技术创新奖、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奖等30多项奖励和荣誉,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院士。
姓名:Luís Carlos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个人主页:https://www.ciceco.ua.pt/?tabela=pessoaldetail&menu=218&user=444
Luís Carlos,葡萄牙阿威罗大学物理系教授,里斯本科学院(物理学)和巴西科学院(化学)会员。1995年获得埃武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加入阿威罗大学物理系担任助理教授,现任正教授。2009年至今,担任葡萄牙阿威罗CICECO副主任。2011年成为里斯本科学院(物理学)会员,2016年成为巴西科学院(化学)会员。曾为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UNESP)阿拉拉夸拉的访问教授(1999年,2012年和2013年),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的访问教授(2008年)。2016年出任南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2014年获得葡萄牙科学基金会(FCT)的杰出科学奖。他是众多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顶尖期刊的固定审稿专家(例如Phys. Rev. B, J. Phys. Chem., Angew. Chem., Chem. Comm., J. Am. Chem. Soc.,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hem., Nature Comm., Nature Mater., Nature Catalysis, Nature Methods, Adv. Mater., Adv. Func. Mater., Chem. Mater. 和 J. Mater. Chem.),并担任Physica B - Condensed Matter的编辑,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主编,Journal of Luminescence的副编辑,以及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Rare Earths期刊的编委。
姓名:孙志培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芬兰阿尔托大学
个人主页:https://people.aalto.fi/zhipei.sun
孙志培,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学、超快激光器、非线性光学以及电磁学,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芬兰阿尔托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曾被评选为欧洲居里学者(MSCA Research Fellow, 2014),芬兰科学院研究员(Academy Research Fellow, 2014),并获得了欧洲量子旗舰计划(S2QUIP, 2018)、芬兰科学院量子技术卓越研究中心(2018)和欧洲研究理事会高级基金(ERC Advanced grant, 2019)等项目支持;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担任Nature、Nature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等刊物的审稿人。于2018-2021年连续四年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高被引作者。
执行主编:
姓名:肖希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
男,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子集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至今任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领导研制出首款国产商用化100G/200G硅基相干光收发芯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单片1.6Tb/s硅光互连芯片的功能验证。提出了并验证了一系列创新的硅基光电器件结构,将硅基光调制和探测器提升至120Gbaud以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IEEE JSSC、ECOC post-deadline报告、OFC特邀报告上发表。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等奖项。研究领域包括硅基光电子集成、光通信与光互连、高速光电子器件等。
高级顾问:
姓名:邬贺铨
职称: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主页: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629/index.html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重庆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从事光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网的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现任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主要从事光纤传输系统、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移动通信及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高级顾问 :
姓名:罗先刚
职称: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单位: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个人主页: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8096/index.html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现任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专委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等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光学,悬链线光学,微纳光刻,亚波长电磁学,结构功能材料及器件,仿生光子器件及系统等。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省部级技术发明特等奖、一等奖多项。多名学生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
委员:
姓名:迟楠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信息学院
个人主页:http://www.it.fudan.edu.cn/En/Data/View/1040
女,复旦大学教授,博导。1996年7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4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在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做博士后,被聘为助理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 做副研究员。教育部2006 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度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日本大川情报基金获得者,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OSA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女科学家俱乐部轮值主席。现为中国光学学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调制光传输机制与技术、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和光电子集成器件。在可见光通信研究方面,研制了国内首个高速实时可见光通信系统样机,在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创新奖。